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最新消息 第三十期 【思與學】從夏大常《禮記祭禮泡製》談本性與超性之理如何兼容

【思與學】從夏大常《禮記祭禮泡製》談本性與超性之理如何兼容

E-mail 列印

從夏大常《禮記祭禮泡製》談本性與超性之理如何兼容

蘇嫈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夏大常是清末浸潤於儒家傳統且臨洗成為天主教徒的漢人,撰寫《禮記祭禮泡製》一文。此文收錄於鍾鳴旦、杜鼎客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Vol.10,(臺北:台北利氏學社,2002),頁81-104。夏大常首先從禱祠祭祀的區別,提出祭禮以養為事,乃追養繼孝之祭,目的在透過誠懇莊肅如儀的行禮過程以安孝子之心。夏大常撰寫此文的目的在澄清敬天主與祭祖禮並不衝突,轉出本性與超性之理可以兼容,進一步談中西初融的形上學。

首先,夏大常以《禮記祭禮泡製》一文廓清中國祭禮與聖教教義並無牴觸,首先區分禱祠祭祀的字義不同,禱的對象是上下神祇,祠的對象包含祖先。祭祀的對象是祖先,目的在追養繼孝,絕不同於為個人(求福、得求)的禱祠。此外,明言中國傳統「祭禮」儀式絕無求福之心,也就是祭祀是對祖先表達「誠」、「敬」之意,絕不同於禱祠。最終一再重申強調「祭禮」之設,非為求福,只為孝子追養繼孝盡事生之禮而已。

夏大常廓清「祭禮」之名,並無礙於欽崇天主之實。其次,本性之心與超性之理對象雖異,實則立名相同,例如愛敬孝事,本性的對象是父母(一家一身之小父母),超性的對象是天主(天地萬物之大父母)。夏大常坦言超性本性合一之理。他說:「愛敬孝事之名,天主父母,皆可同稱,何為一祭之名,父母不可相同于天主耶?此乃超性本性合一之理也。」且夏大常倡言超性不能違逆本性,本性亦不違反超性。「大凡本性相悖于超性者,必非人類之本性矣。超性不能相通于本性者,亦非真為超性者也。西洋言超性者,即為中國所言之天道矣。天道人道,其理一也。」最後,夏大常建議聖教不妨可以從根源義著手,取中國本性之心(奉祭父母之祭),藉此開引超性之理(奉祭天主之祭)。

其次,夏大常推論當初制定祭禮的立祭之心有二:一是追養(追念父母親在世時來不及奉養);一是繼孝(繼續秉持孝道不敢稍忘已亡父母親),重申中國制定祭禮的初心,沒有參雜絲毫求福的念頭。「畜」字有畜養,也有中心藏而不忘之意,畜養父母只是基本的孝祭,誠信忠敬四者才是孝祭之本。正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接續,夏大常強調:「中國之所謂百順,即如西洋之所謂和睦也。」西洋福音是和睦于天和睦于人,中國是人人和睦即受福。斷明事情原委必須先詳細了解中國書籍,才不會望文生義徒然產生誤解。闡揚天主聖教者妄証中國祭禮是拜偶像犯了罪,實則不明瞭祭禮的來源與意義,如果深入了解,或許會發現中國書籍的本性之理合超性之理,百順即和睦,和睦即受福,名異實同,實際上道通為一。

此外,建議聖教亦可以透過以本性為喻的具體實例(祭禮為表達愛敬孝事父母),讓世人更容易明白抽象的超性之理(第一誡為欽崇天主于萬有之上,即愛敬孝事天主)。夏大常繼之抒發己見:「惟當因其本性之明者,引入超性之路。他曰肉身之所由生者不可忘,我當從而引之曰,靈性之所由生者,尤不可忘也。他曰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父母之恩者,我當從而引之曰,尤當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天主之恩也。…惟能識透中國之本性,自能開通中國超性之路矣。」夏大常點出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成功與否,重點在識透中國之本性(祭禮教民報本反始),聖教中人如能識透本性,順本性而引入超性,開通超性之路(聖教教人報天主之恩),中國人接受聖教是自然且輕而易舉之事。

最終,總結夏大常撰此文的目的,透過一再申明「祭禮」專為報本反始而設立,絕無求福之心。聖教中人如能識透中國人本性之心,透過開引必可通達超性之事。將中國祭禮「盡敬盡孝」與天主教理「和睦于世人」,「以孝敬父母為先」打通緊要關節且貫通一氣,澄清敬天主與祭祖禮並不衝突,轉出本性與超性之理可以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