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最新消息 第二十九期 【會議報導】第八屆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

【會議報導】第八屆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

E-mail 列印

第八屆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

洪力行(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深耕教會本地化的研究場域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於2017年5月20日,假輔仁大學倬章樓四樓聖保祿廳舉行「第八屆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延續前兩屆年會對於本地化議題的探討,本次年會的主題定為「傳統與傳承」,聚焦探討華人地區教會在聖樂、聖統與聖藝三個領域中,對於本地化卓有貢獻的傑出人士之成就。會議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院長聶達安神父以及士林哲學研究中心陳德光主任的致詞揭開序幕,點出了本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聖樂、聖統與聖藝──均是教會本地化的重要面向,值得我們多加思考與研究。特別是在這些領域的典範人物,以及他們在教會本地化方面的成就,更是值得做為我們的榜樣,加以學習與繼承。

「光榮天主、聖化信友」的聖樂

研討會的第一個主題為「聖樂」,邀請到在中文聖樂創作領域卓有貢獻的劉志明蒙席進行主題演講。劉志明蒙席獻身禮儀音樂的創作,儘管已經退休多年,仍然持續創作不懈,至今已經創作750首以上的禮儀歌曲。他的許多禮儀歌曲,特別是彌撒曲,更是在海內外各地的華人教會傳唱,極受歡迎。劉蒙席以〈談聖樂〉為主題,將教會兩千年多年來的聖樂發展,自教會發展初期乃至於十九世紀的聖樂演進,做了概括性的回顧。此外,他也提醒大家注意教會在二十世紀對於禮儀音樂的各種規範。最後,劉志明蒙席提出他自己的四點省思與信念,和與會人士分享:

1. 創作聖樂是為禮儀之用,因此我們一定要遵循教會的訓示為始點去創作,要「Sentire cum Ecclesia」,要清楚了解教會希望我們什麼,以使禮儀的奧秘,藉此能彰顯出更有利的功能。
2. 要深入研究,從中找出新的觀念來表達,因為創新就是使傳統活起來,向前顯示出新而美的一面,這是歷史,也是進步。
3. 但我們的努力應以「極優」(eccelente)為目的,因為這是獻給天主的。……
4. 對聖樂的未來,我只希望用行動去建立未來,這也是我個人常努力的方向。

至於劉志明蒙席的這些努力,則由輔仁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劉鳳娟在〈劉志明蒙席《禮頌》四冊中文彌撒歌集內容分析及其時代意義〉一文中,加以介紹與解析。劉鳳娟老師回顧了梵二大公會議之後台灣禮儀音樂創作的發展背景,同時也介紹了劉蒙席的個人生平背景與創作經歷,並對於《禮頌》四冊中的代表性作品做出介紹與討論。最後,她也對於推廣這些作品做出建議。

這個場次的主持人與回應人為來自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的蔡詩亞神父與蘇明村教授。蔡神父特別也再提醒所有與會人士聖樂的定義。他表示,要成為一首聖樂作品,其先決條件在於:創作人本身必須根據《禮儀憲章》第六章112條所提出的「光榮天主、聖化信友」為目的而創作。因此,很清楚地,我們不能拿其他本來不是用來讚頌天主的歌曲,在禮儀之中使用。而創作出來的歌曲能否應用於禮儀之中,則是主教的權力。而劉志明蒙席也補充,禮儀歌曲創作所依據的經文,也應經過教會當局的批准才是。這場關於聖樂的探討,不僅讓我們對於聖樂的定義與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一位畢生為教會音樂本地化做出貢獻的作曲家與聖樂人。

本地化神職與中梵外交關係

本次研討會的第二個主題則是「聖統」。此一階段的主持人為輔仁大學前校長黎建球教授,第一位主講者則是與輔仁大學淵源深厚、現為輔大兼任講座教授,並曾出使教廷將近五年的杜筑生大使。杜筑生大使將他這將近五年出使教廷的外交經歷視為一段特殊的經驗,並在主題演講中和與會者分享其中原因。由於教廷的使命在於傳播天主是愛的福音,並不追求政治、國防、經濟、貿易等的利益,因此與國際社會成員均保持友好合作的關係。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國駐教廷大使與各國使節同樣沐浴在基督福音中,彼此尊重,如同生活在一個友愛的國際大家庭中。杜大使也透過許多「獨家照片」(包括他剛到任時向教宗真福若望保祿二世遞交國書),讓與會人士實際了解一位外交官在教廷的工作與生活。除此之外,杜大使進一步析論了天主教會、教廷、教皇國與梵蒂岡城國等名稱之間的異同,同時也闡述了教廷如何透過聖統制來管理普世天主教會,以及兩岸對於聖統制所採取的不同立場等問題。

本主題的另一場次,則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史研究中心陳方中主任發表學術論文〈雷鳴遠及湯作霖對中梵關係的影響〉。雷鳴遠(Vincent Lebbe)與湯作霖(Antoine Cotta)均是二十世紀初期推動由中國神職管理中國教會的重要人物,參與了民國初年中國天主教會的本地化發展。兩人原是至交好友,湯作霖原本在馬達加斯加傳教,後因健康問題返法,1906年則轉至中國傳教。1916至1919年的老西開事件期間,兩人均採取反對法租界擴張的立張,也因此與法國籍的遣使會長上產生了衝突。事件期間兩人分別上書羅馬,而這些報告則反映出兩人對於中國天主教現象的觀察。陳方中教授的論文則根據這些重要的史料,析論其中所呈現的兩人的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對於日後的中梵關係,包括教廷頒佈的《夫至大牧函》與宗座代表剛恆毅(Celso Costantini)的使華,所產生的促成效果。

追憶本地化聖藝大師──劉河北教授

在兩場精彩的主題討論之後,第三場以「聖藝」為重點,重點人物則是師承國畫大師溥心畬、亦曾負笈歐洲學畫,畢生致力於聖藝本地化的劉河北教授。本場的呈現方式和前兩場有所不同,首先由主持人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主任雷敦龢神父以座談方式,和知名作家/畫家席慕蓉女士和愛睿斯藝術教室負責人黃琬芸女士對談,深入介紹劉河北教授的藝術學習過程和創作與教學的理念。席慕蓉女士為劉河北教授的弟媳,早在1960年代便認識了劉教授;而黃琬芸女士則是劉河北教授的磕頭弟子,親炙劉河北教授的教導十年。兩人分別從各自的角度與觀察分享劉河北教授的不同面向。

席慕蓉女士分享了劉河北教授自述在觀看藝術作品之後所受到的感動。她體驗到對藝術家而言,美是一種撞擊、一種致命的振盪,由喜悅轉為痛苦,也可以說是一種幸福的痛苦。劉教授甘願在愛的天主前面做一個痛苦的人,以便作品能夠成為宗教畫。席慕蓉女士更認為劉河北教授反映出一個人一生一心一意地只為一件事準備,其一生仍是有所成就的。黃琬芸女士則從學生的角度,來追憶恩師對她的無言教化,除了追憶劉河北教授的創作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之外,更透過影片與照片分享劉河北教授的教學過程。最後,她也以一篇論文〈入世的微笑──歌德式亞眠聖母像與北魏麥積山觀音像之比較〉,向恩師致敬。

尾聲

「第八屆天主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一整天充實而豐富的討論與分享中圓滿落幕。不論是關於聖樂、聖統或聖藝的討論,每一場的主題演講與論文發表,都給予了在場的來賓們許多啟發與感動,也讓我們看到信仰如何透過聖樂、聖統與聖藝,而變得更為豐富與堅定。陳德光主任在閉幕致詞時表示,這場研討會在一年之前開始籌備,其理念在於介紹為華人天主教會有所貢獻的人才,並讓與會人士能夠親炙大師,與其對話。可惜這件工作做得太晚,來不及在劉河北教授生前完成,留下遺憾。陳主任也認為,我們應當持續發現教會中傑出的典範,向他們學習,並培養各領域的後繼者,為教會的持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