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最新消息 第二十八期 【本期內容介紹】

【本期內容介紹】

E-mail 列印

【本期內容介紹】

黃渼婷(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天主教研究在如今眾多學科分立的浪潮下,進入了跨領域的時代。它不僅在不同的領域學科中發揮了影響力,甚至逐漸成為一種未來可能的研究方法論,並以天主教信仰的角度,提供並擴展了跨學科、跨領域研究者多元看待研究素材的視域。本院每期的內容皆透過了研究者對於特定主題的思考,以及對他人思潮研究的介紹,對天主教學術研究提供了相當多樣化的觀察研究。

本期的內容為【思與學】、【好文推薦】與【會議報導】。

【思與學】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由洪力行撰寫,題名為:〈從法文聖歌(Cantique)到中文聖歌〉。本篇文章首先考據了「聖歌」一詞的歷史脈絡與正確的用法,其後講述了耶穌會傳教士如何提升聖歌的水準以及將這些聖歌傳入中國,並進而影響了日後聖歌本地化的發展。第二篇文章〈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談「信仰作為性格特徵」的意義〉由蘇嫈雰撰寫,主要介紹了埃里希‧佛洛姆的生平,以及其在作品中提出「信仰作為信格特徵」論點,對後人思考「信仰」的幫助。作者循序漸進地從「人是否需要信仰?」、「信仰的用法與意義為何?」,以及「理性信仰」在人類的經驗範疇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中扮演何種角色等幾個進路,探究佛洛姆的觀點對人類生活的可能影響。第三篇由陳文祥撰寫,主題為〈聖多瑪斯思想的再發揚: 馬雷夏的貢獻〉。作者主要探究耶穌會士馬雷夏(Joseph Marechal, 1878-1944)對建構「超驗多瑪斯主義」(transcendental Thomism)學說的貢獻,以及其主要著作:五大卷的《形上學的出發點》。作者分析馬雷夏運用康德以及多瑪斯學說中可相互補充的可能性,建構了「超驗多瑪斯學說」,藉此突顯人類對於無限者的肯定並不是如康德所言屬於實踐理性的範圍,同時也是思辯理性的必然朝向。作者肯定馬雷夏以嶄新的詮釋方式,銜接了中世紀與近代的思想。

本期的【好文推薦】介紹了Colin Gunton關於歷史與系統神學的文章“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Theology”。作者認為,此篇文章闡述了歷史神學與系統神學的關係,並說明了歷史神學為神學思想之一種現代性的形式。所謂「系統」的概念其實表達了不同領域之間的關係,例如系統神學的方法論建構其實亦是為了讓人意識到神學內容與其他領域的關係。作者認為Gunton清楚地釐清了此二學科的關係,同時也梳理出當中產生的衝撞的問題。對於學習基督宗教教義以及神學的讀者們,此篇文章提供了相當清楚且具系統性的概念。

【會議報導】介紹了甫於2017年4月24-29日分別於輔仁大學、法鼓文學院以及靜宜大學舉辦的宗教交談系列會議:「2017年跨校宗教交談系列會議:交談中的佛教徒與基督徒」。主辦單位為:義大利上智大學、普世博愛運動交談宗中心、輔仁大學、靜宜大學;執行單位為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靜宜大學通識中心、生命教育中心、宗教輔導室。輔仁大學、法鼓文理學院、靜宜大學三所學校分別以「從早期來華傳教士之著述文獻到現代」(輔仁大學)、「對痛苦與環境危機的回應」(法鼓文理學院)、「面對生命告別與環境危機的正向思惟」(靜宜大學)為主題,多面向的探究宗教交談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層面。為期六天的會議,共有將近五百位聽眾,六十幾位學者參與。此跨校宗教交談會議豐富的內容以及學者之間關於理論於實踐的交流,為未來後續的宗教交談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本期也收錄了教廷致2017年國際佛誕節賀詞,讓讀者進一步理解教廷對於宗教交談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