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編後語】

E-mail 列印
 編後語

張勤瑩
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本期通訊共收錄10篇文章,題材多元,並以跨領域的形式與觸角,展現天主教學術研究的豐富動向。筆者很榮幸能擔任本期電子報的編輯,在此暫用編輯身分,為讀者簡介本期的精彩內容。

    本期「專題文章」:梵蒂岡宗座聖樂院、所屬圖書館以及其出版事業──聖樂史一世紀的回顧介紹羅馬宗座聖樂院圖書館的聖樂文獻之收藏、教學與研究情形。該文作者為羅馬宗座聖樂院圖書館館Dr. Addamiano,並曾於去年蒞臨本校。[1] 此次經力行老師的協助刊出此文,相信有助於讀者從教會音樂史的視角,認識聖樂院圖書館的檔案價值及其走向數位化的進程。

    「思與學」專欄共收錄五篇文章,議題包括哲人思想之引介與反思、宗徒教父作品研究與聖經詮釋,以及二戰時期天主教神父的經歷,今分述如下:佳瑞老師〈民主社會中的教育:以馬里旦教育思想為例〉,介紹馬里旦對於教育中民主概念的深度思索,並提倡學校/教師從教育中貫徹多元主義模式,實踐具「民主性格」的教學。嫈雰老師〈羅洛‧梅(Rollo Reese May, 1909-1994)談人與宗教的關係〉一文,引介羅洛‧梅的思想,重申人與宗教之間,應建立創造性的關係;基於宗教的永恆與活力,使人尋得生命應有的價值與意義。

毅民老師宗徒教父作品之研究與學界近況〉一文,清晰勾勒出當代宗徒教父作品(the writings of the Apostolic Fathers)的學術脈絡,並引介兩岸三地華文學界所積累的成果概況。作者於文末特別闡述其主持「宗徒教父作品讀書會」之心得,期能呼籲更多同好響應宗徒教父的研究發展。文祥老師讀聖經偶得〉,為讀者刻劃出生動的求解,從聖奧古斯丁的思想中,召喚出聖經的通俗與高深之感。當學術工作者展讀聖經之際,猶如其內在的尋神之旅。天主教神父與「黑市」-1943山東濰縣拘留營內的一段飲食記憶〉,是筆者依據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傳記,結合英國亞非學(SOAS)圖書館館藏檔案《芝罘雜誌》(The Chefoo Magazine)寫成,描述斯甘倫神父(Fr. Patrick Scanlan)在拘留營內經營「黑市」的經過,是一段有關信仰、飲食與人情的歷史記憶。

    「好書推薦」專欄,邀得的兩篇文章,是關於「音樂與神學」以及「台灣新士林哲學」。鳳娟老師〈音樂與神學〉,介紹身兼神學家、禮儀學與音樂家的作者Don E. Saliers何從跨宗派角度,連結神學與音樂,藉以探討二者對於人的智力與內心、身體與靈魂所發揮的重要性。永超老師〈「臺灣新士林哲學研究叢書」述評〉,介紹樊志輝主編《臺灣新士林哲學研究叢書》(2013)該叢書不僅標榜臺灣新士林哲學的獨特性也昭示其作為中國現當代哲學發展的另一重要取徑。文中同時將臺灣新士林哲學的定位,聯繫上中西文明遭遇的起點,強調其研究價值,深具現實意義。

〈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耶穌會封丹藏書使用經驗分享〉,是本期「他山之石」
的專文。由力行老師據其赴法經驗,介紹現藏於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的「耶穌會封丹藏書」(la collection jésuite des Fontaines),其中文特藏(Fonds chinois jésuite)約有一萬兩千冊,來源為漢學家鐸爾孟(André d’Hormon, 1881-1965)的個人藏書以及耶穌會在中國傳教期間的收集。透過這趟豐富的研究旅程心得,力行老師詳述一訪書指南,為有志從事中文聖樂發展史的讀者,提供實用參考。

「會議報導」部分,由身兼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主任的渼婷老師,為讀者介紹《華裔學志》的歷史—聖言會與輔仁大學的八十年情誼—《華裔學志》走過八十、邁向未來〉。創刊於1935年的《華裔學志》,乃是聖言會鮑潤生神父,以及時任輔仁大學校長的陳垣共同推動,期能透過中西學者合作,在東亞肩負其漢學地位。因受限於1949的中國政情,造就《華裔學志》從亞洲到歐洲的遷徙命運。然而,2002年「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的設立,是一新的里程碑,促成該刊繼續在亞洲區推展其中西文化交流的職志。值得一提,2015430本中心舉辦「華裔學志創刊八十週年慶祝論壇」,期能邀請讀者共襄盛舉。

最後,感謝院長以及本中心的所有同仁,促成本期通訊的順利誕生;同時也期盼讀者能從本期的通訊文章中,獲得知識與信仰的喜樂。



[1] 2015526輔仁大學和羅馬宗座聖樂院簽署合約締結為姊妹校同行的宗座聖樂院

  代表Prof. Nicola Tangari亦曾在本中心進行專題演講,演講內容請見本中心通訊第二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