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好書推介】為天主喉舌的年代— 介紹《在華天主教報刊》

E-mail 列印
 為天主喉舌的年代— 介紹《在華天主教報刊》

張勤瑩
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書名:《在華天主教報刊》(The Catholic Press in China)
作者:羅文達 (Rudolf Lӧwenthal) 著;王海譯
出版項: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回顧近代中國報刊的討論成果,不難發現過去華文學界關注以基督新教為主的報刊史,似較天主教報刊的討論為多。儘管在華天主教報刊,自19世紀末葉才逐漸發展,約莫半個世紀,卻已迅速地奠定其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事實上,關於20世紀前期的在華天主教報刊,無論種類、發行量皆相當可觀,透過德國漢學家羅文達 (Rudolf Lӧwenthal, 1904-1996)的調查研究,可讓讀者得其梗概。

  基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滿洲地區為日軍所佔領,並嚴厲審查出版物,導致許多報刊的言論遭到壓制。羅文達分論中國及滿洲地區的天主教報刊的發展趨勢,並提供諸多重要數據,為在華天主教報刊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基礎。2013年出版《在華天主教報刊》一書,主要是根據1936年《中華公教教育聯合會叢刊》(The Digest of the Synodal Commission)第九卷第三期的文章譯成,是羅文達對於當時中國天主教報刊的一份調查報告。

  在撰寫與整理期間,羅氏曾受中華公教教育聯合會秘書,兼寵光新聞社社長Frederic C. Dietz與燕京大學George R. Loehr教授的建議與協助,調查1917年至 1936年間,各省發行天主教報刊的情形。具體而言,在這段期間內天主教報刊的數量,從22種攀升到115種。其中以河北、江蘇與廣東三省,作為天主教報刊的三大出版中心,共出版了75種報刊,超過總數的65%。

  該書共分為「在華天主教報刊」、「滿洲天主教報刊」二個部分;另增添三個與中國天主教報刊相關的附錄,包括「中國天主教大事錄」、「在華天主教報刊目錄」,以及《中國報刊目錄》 (Newspaper Directory of China,1935)。第一部分「在華天主教報刊」的調查顯示,當時天主教報刊的內容,不僅涉及傳教新聞、傳教數據、紀錄及相關訊息,也出現以社會、教育和文化為主題的天主教報紙。115種天主教報刊中,以月刊形式出版居於首位;發行的語言多達8種,中文報刊佔55種;外國語報刊共42種,雙語或多語報刊則有18種。此外,羅文達的記錄中,也呈現出各傳教機構出版的天主教報刊種類,並分別介紹傳教機構的會員、教區總人口、教友人數,及出版報刊與發行量等等數據。

  第二部分「滿洲天主教報刊」,羅文達指出,滿洲天主教報刊創立於1922年。從1922年到1936年共有14種報刊創辦,6種停刊。語言類別包括中文、 英文、法中雙語、朝鮮語、波蘭語、俄語等等。以中文天主教刊物為例,1935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出版的《滿洲公教月刊》,為滿洲地區發行量最大的中文天主教出版物,發行1700份。然而,與整個中國版圖相比,滿洲地區天主教報刊比例相對很小,羅文達的解釋有二:地廣人稀的因素造成、大多數教徒是文盲。相較之下,整個滿洲每期發行量最大的刊物,並非中文,而是朝鮮語雜誌。

  基於羅文達的詳密調查,該書表列諸多統計數據,蒐羅與彙整不同省份發行的天主教報刊,記錄抗戰爆發前夕的中國境內,曾存在過一個天主教報刊蓬勃發展的年代。當時有四種中文天主教報刊的發行量在5000份以上,包括天津的《益世報》(達30000份)、上海耶穌會出版的《祈禱宗會主保單》(達14500份)、《聖心報》(達5200份) ,以及米蘭外方傳教會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半月刊《公教報》(達5000份)。此外,書中介紹聖言會出版的刊物中,尚包括1935年由鮑潤生(Francis Biallas)博士編輯的《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其以現代形式恢復了18、19世紀《北京傳教士關於中國歷史、科學、藝術、風俗、習慣錄》(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des Chinois)的傳統,亦可作為理解本院「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源流之一視角。

  該書之目的,在於全面性調查1917至1936年間在華發行的天主教報刊,為後世讀者記錄當時天主教報刊在華發展的重要歷史輪廓。然而,該書卻無法從個別天主教刊物的實際內容中,深入掌握當時天主教報刊發揮的輿論影響力。例如,比利時神父雷鳴遠(Vincent Lebbe,1877-1940)創辦的《益世報》,僅被羅文達歸類為「世俗化」的報紙,卻無法讓讀者從中理解,該報強力傳達時政評論、抗日主張及新時代的婦女觀之際,如何秉持天主教立意?然而,這也可以作為讀者掩卷沉思後,另一段追尋與研究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