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好書推介】馬丁布伯的《我與你》

E-mail 列印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我與你》(I and thou )

陳文祥
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出版項: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1974
譯者:許碧端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彼此的陌生這一件事,恐怕是最不陌生的。大樓、公寓中鄰居並不相識,就算打招呼也是不帶感情的禮貌;走在街上,近人就算發生重大事故也絕對與我無關;而公事公辦雖然讓我們得到了某些效率,卻在缺少互動、互助與溝通中折損了大半。結果是當不測風雲臨到時,或許才會發現我們失去的常比得到的多。人與人看來「真實的」關係頓時變得虛假。

  反省到這一點的好例子是猶太神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論述,在其名著《我與你》(I and thou)一書中,就曾寫下:「難道我們沒有發現現代的工作方式與占有方式幾乎把相遇人生與相遇關係之任何痕跡蕩滌乾淨?」。他的意思是,精神的實在性完全被物質價值所取代,真正的人生將蕩然無存。這的確是可怕的極端,人完全不能否認人類社會具有這種傾向。

  不必諱言,這個物化的世界就是以「我—他/她」之間所創造出來的經驗世界,是一個工具化的世界。讓我們看一下伸展台上漂亮的模特兒吧,她們無論再如何美麗或活潑,終究不過是某一活動的工具。這時的「名模」有沒有「人」的特質包含其中,實在是大可懷疑的。有趣的是,如果我們也看一下模特兒伸展台下的生活,我們也同時可以發現純真與物化的關係並存的現象。這或許是當代社會的宿命,意即,雖然我們還是可能從商品中觀照到「人」的存在,但無可避免的,用布伯的說來說,從一個意義轉到另一意義時,現實的人生又即可被描述、割裂、分類,淪為自然法則之多種體系的匯聚點。

  然而,如果夠敏銳的話,我們應當可以發現在外表之下,應該還有某一個真實的存在,才可能使其生命真正活起來。換句話說:我中有我、你中有你,或許才是人生的實情,只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把那內在的、純真的自己隱藏起來。因此,我們要追求的正是真心的我與真心的你的「相遇」。「我——我」、「你——你」,前一個我與你是物質的我與你,構成現實的世界,後一組則是心靈、本真的我與你,我與你的相遇,構成永恆的對話。

  在不斷物化的時代巨輪下,人類需要某種的回轉,重新找回「我與你」的關係。從宿命、從物質中、從帶著面具的我與你中回轉,讓本真的我與你相遇、交互作用產生真正的契合。掌握了相遇的精神甚至在單純的他者我們亦可從中發現本真的你的存在,因此可能產生某種交會,例如人與動物發展的真正感情、藝術之欣賞,或從書本中與作者的心靈交會。如是之故,我你他之間的關係是容許變換的,而真正的與生命產生連結,就濃縮在「相遇」這個詞彙之中。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這句話由馬丁布伯的口中說出來猶如空谷足音。當然,這樣感性的話可能讓人以為只是舒倩感懷,然則,恰好相反,「相遇」一詞,伴隨的卻是相當嚴肅的意涵。他所探討的是如何反省真實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乃至於人神關係的議題。

  值得注意的是,我與你的相遇不在於消滅對方的主體性,也非相融為一,而是承認彼此的皆有主觀的層面而不調客觀性,尊重對方的存在,感受其生命的光華,這即是「交互主體性」的主要意涵。最後,這樣不斷延伸的關係線可以與「永恆之禰」欣然結合。與神相遇是布伯思想的終點,從我與你的相遇、交談,歸結到與天主的相遇、交互靈視,乃是作為一個整全存有合理的思想軸線,布伯歸向上帝的恩寵,其神秘主義傾向似乎更接近於奧古斯丁。他認為人與人的真實關係是人與上帝關係的模本,真實的呼喚承接真實的反應回答。人與上帝的交談在布伯看來無疑是可能的,他有一段接近神秘主義的思想十分值得參考。或許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下,在幽深寂寞中,是不是常有玄妙直觀,與神的交流能不能莫測的化為奧秘的靈通。這一點,或許值得我們在靜下來的美好時刻好好的體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