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好書推薦】《杜威哲學及其真理概念的演化》

E-mail 列印

【好書推薦】《杜威哲學及其真理概念的演化》

何佳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出版資料:Melvin Tuggle, The evolution of John Dewey's conception of philosophy and his notion of truth,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7. (本書無中譯本)

 

本書是一本少見的、將杜威的「真理」概念作為主題探討的研究專書,然而,「真理」這一概念卻對人類的教育思想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一個教育哲學家對於「真理」的看法,影響了他認為應當要如何傳遞「知識」才是適當的,也影響了他認為培養受教者的哪些「能力」才是適當的;對「真理」的看法,更影響了他如何看待站在他眼前的、活生生的受教的「人」(一個有能力獲得真理並追求真理的、有尊嚴的「人」),以及,「教育」應當要如何才能夠值得「教育」之稱!基於此,筆者以為,本書對於理解在臺灣盛行的杜威教育哲學思想,具有相當的價值,值得讀者細究。

作者Melvin Tuggle認為,杜威哲學概念的演化開始於「真理」概念,並且亦在他關於真理的問題上達到高峰。Tuggle希望他自己的這本書,能夠透過這演化,說明為什麼杜威會將「真理」視為一個永不停止的探問過程。Tuggle認為,仍有許多評論家誤解或曲解了對威關於真理與哲學的概念:杜威注意到美國從農耕到工業國家的快速轉變,卻受到其他評論者的誤解,他們認為杜威是一個追求金錢利益的物質主義者。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Tuggle仔細檢查了杜威的「真理」概念,以及他的最重要的學說──工具主義。在受到了Willian James 與Charles Peirce的實用主義吸引之後,杜威形成了一種工具主義學說。杜威努力捍衛工具主義,但他也同時受到了Bernard Russell的挑戰,Bernard Russell對實用主義的評論強化了透過語言之溝通概念問題的困難性。Tuggle在本章最後指出,人們必須理解杜威的人類溝通之理論,才能掌握杜威的邏輯。杜威認為,專業哲學最需要的就是全新的想像,以擺脫傳統哲學的種種立場與學派──實在論、觀念論、實用主義、經驗主義以及其他。

本書第三章中提供了杜威關於哲學與真理概念的一般性檢視,並嘗試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識以闡明杜威發展其哲學與真理的方向。同時,Tuggle也考慮了其他當代哲學家對於杜威成熟時期哲學的評價。

本書的第四章聚焦在杜威早期的教育嘗試,以及他最初的宗教活動。杜威早期似乎有著關於宗教之非常堅定的信念,而他的宗教性關懷似乎逐漸地消失了,他也漸漸離開了Morris的黑格爾式之絕對主義。此時期的杜威仍保持著哲學作為其畢生的追求,而教育則成為他第一順位的熱愛。

在第五章中,本書作者指出杜威越來越受到實用主義運動的影響。建立在James與Peirce的洞察上,Tuggle闡述了杜威如何建立他的工具主義(或實驗主義),來決定真理的意義,以從獨斷的宗教教導中分離出來。杜威努力在方法上更加的科學,他用關聯性之基因學/遺傳學方法(genetic method of reference),來定義「真理」一辭,這使Bernstein評論杜威只是一個半調子(half-hearted)的形上學家。而本書的作者則努力地嘗試證明,杜威跟隨美國哲學家Emerson、James、Peirce、Mead等人的觀念,不應該被歸類為半調子的形上學家。

在第六章的討論中,Tuggle探討了給予杜威之「真理」概念影響極大,但卻常被忽視的Thomas Jefferson。Tuggle表明,透過杜威對Jefferson的民主理想的捍衛,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他對於宗教的關心以及態度。同時,此章也提及了杜威如何試著讓哲學的討論遠離二元論的陷阱。杜威努力使哲學家導向於人類文化中的模式(patterns),他相信哲學在這裡可以有很大發揮。Tuggle認為,正是心智無偏頗的科學架構,真正地展現了杜威對於哲學和真理之一般性看法的智慧。

本書的第七章,根據杜威之成熟的哲學和真理概念,提供了數個延伸的意涵之概論。Tuggle仔細考量杜威在其哲學文獻中使用「God」這個字,並認為杜威對這個字的使用與其哲學和真理的概念有關。杜威指出,「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一直不斷重複,但無論是亞伯拉罕、雅各、亞里斯多德或是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上帝,都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Tuggle認為,如杜威所說,他顯然相信如果哲學家們可以聚集一起來討論「上帝」(作為一個適當的哲學主題),那我們將很可能可以解決社會上的某些問題。杜威相信人的自由心智的開放性,可以為我們帶來並揭露更多、更高的真理。他認為,誠實而開放的論述是我們達至真理的最佳方式。杜威指出:立基在實際經驗上的哲學,其架構就是得以透過其所投射的行動方案,反饋到這個經驗上,此經驗是直接地被理解的,而不是被構想出來而已。哲學是與行動連結在一起的,因為哲學是遠見、想像與反省,這類哲學功能,若與行動分離,它無法改變什麼,更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Tuggle因此指出,根據杜威,哲學不應該只被構想為某種裝置(device),專用來處理哲學家的問題而已,它應該是「一個由哲學家們所孕育出來的方法,用來處理人類的問題」。杜威自己也清楚地表明:哲學處理的是文化問題,處理人類關係的模式,它包含了如語言、宗教、工業、政治與藝術等等問題。哲學的工作就是人與其所生活世界的關係。

Tuggle最後透過一些例證與杜威自己的表述,闡明了杜威晚年仍然維持了他對上帝的信仰,這是一個頗為創新的詮釋。儘管這個觀點不一定被所有人所接受,但筆者以為,作者依其論據,確實有理由做出此一結論。本書的第七章可以說是Tuggle自身對於杜威的整體理解,同時給出了非常具有意義的創新表達。我們以杜威自己的一段話,來為這本書的介紹做結:「詩、藝術與宗教是非常珍貴的…在這些事物中的上帝王國,並不會伴隨著觀察而來…[但]當哲學與事件的過程結合在一起,並且使日常細節的意義變得清楚而有連貫時,科學與情感將會相互穿透,實踐和想像將會彼此擁抱。詩與宗教的感受將成為完全不受任何壓迫的生命之花。增進事件當下過程之意義的揭露和表達,乃是處在轉變時期之哲學的任務。」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