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專欄】天主教社會思想

E-mail 列印

天主教社會思想

雷敦龢(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主任)

 

輔仁大學若望保祿和平研究中心,經駐台梵蒂岡代辦的推動,建立於1987年,其目的為研究和平及社會正義。剛好,建立之後不久,國際特赦組織想要求一個學術單位在台灣舉辦研討會討論亞洲價值觀與人權。和平中心的任務之一為舉辦國際研討會,因此中心接受此計畫,於1998年舉辦該會。除了研究和平並參與當時台灣和平研討會之外,中心繼續研究人權。1999年宗座(即梵諦岡)正一和平委員會打算在亞洲舉辦研討會,也託輔大和平中心於當年年底舉行此會,由當時負責人阮文順宗主教(之後被封為樞機主教)親自參加。

阮文順樞機主教的一個任務是編輯教會社會思想的手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經頒布天主教教理一本書,認為除了教會的基本道理及禮儀、倫理與祈禱四方面,亦需要收集從十九世紀末累積的社會思想。其實,教宗自己在這方面不怕著墨提供非常多的文獻。阮文順樞機主教與他的助手必須整理、分類、編輯這些文獻,使得教會的基本道理不限於所謂宗教領域,但也涉及到人間的社會。

輔大和平中心前主任楊世雄教授認為華人世界應該更認識教會社會思想這領域,而且舉辦會議,按照他的力量進行研究。目前和平中心願意繼承前輩的辛勞,將教會社會思想當作其核心工作。不過,新世代要求我們用新的方式;過去的研討會與出版品要讓步,使網路時代能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因此,目前中心努力準備設計天主教社會思想的中文網站,希望到了本學年底會有初步的效果。

除了已經出版的中文版本《教會社會訓導彙編》之外,網站亦應有列位教宗的社會思想通諭,即教宗良十三世的《新事》通諭 (1891),教宗庇護十一世的《四十週年》通諭 (1931),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的《慈母與導師》(1961) 與《和平於世》(1963)兩分通諭,教宗真福保祿六世的《民族發展》通諭 (1967) 與《八十週年》通諭 (1971),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三篇通諭:《工作》(1981)、《社會事務關懷》(1987) 及《百年》(1991),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在真理中之愛》通諭 (2009) 以及去年教宗方濟各發布的《願祢受讚頌》通諭 (2015)。分析上面的年代時,讀者會發現這些通諭有某些傳統。第一篇於1891年討論當時工業社會的新挑戰,而四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週年的通諭圍繞同一的主題。1967年與1987年的文獻注重於國際社會議題,而最後兩篇討論經濟世界與環保議題。

耶穌基督建立的天國,雖然包括天堂的概念,並不排斥在人間施行慈善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按照瑪竇福音第25章的最後審判,人入天堂的條件不在於他對信仰的了解、倫理的據守或祈禱的熱心,但在於如何對待人間最微小的兄弟姊妹。為耶穌來說,社會思想是宗教不可取消的一塊。

和平中心願意紀念阮文順樞機主教並祈求他在天堂降幅此分工作。

2016年11月24日紀念越南殉道聖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