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思與學】淺談《聖經》中女性的交談模式與瑪利亞的形象

E-mail 列印

淺談《聖經》中女性的交談模式與瑪利亞的形象

黃渼婷(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在《聖經》中,關於婦女的交談,在《舊約》與《新約》當中可找著一些例子。例如《創世紀》中蛇與厄娃的對話(創三,1-4);天主與厄娃的對話。天主問厄娃為什麼做這樣的事,她回答說:「是蛇哄騙了我,我才吃了」(創三,14)。另外,撒母耳紀當中的亞納因天主封閉了她的子宮,傷心不已,但因著她對上主的謙卑,在她與厄里對話之後,即蒙受了懷孕的恩寵(撒上一,16-17);同樣在撒母耳記的另一女性阿彼蓋爾(Abigail)與達味的對話中,顯示了她的聰慧與謙卑,並因此解救了族人。艾斯德爾傳中,艾斯德爾(Esther)以哀禱懇求天主解救她的族人,因而獲得救援。(艾四,10-23);民長記中女先知德波辣(Deborah)召來了巴辣克,並與他一同征戰,從雅賓手中解救了以色列族人。從這些在《舊約》所描述的交談當中,約略可歸納出女性交談的方式。這些女性與天主的對話基本上透過第三個人的傳遞。「謙卑」、「懇求」的態度是舊約女性展現出來的交談共同的態度。即使是女先知德波辣雖然能夠以上主之名對巴辣克說:「這是以色列的天主的命令,你要從納斐塔里和則步隆子孫中,率領一萬人向大伯爾山進發」,巴辣克執意要德波辣一同前往,此時德波辣如此說:「我一定同你去,但是你此行並無光榮,因為上主要把息色辣交在一個女子手中」(民四,6-9)德波辣的回答展現了她在與天主的關係中,謙卑與臣服的態度。

舊約當中女性交談的方式,到了新約有些不同。我們可以看看幾個在新約中的例子。例如在天使與瑪利亞的交談中,瑪利亞對於天使所預報的事雖萬分驚恐,但她說出了這樣的話:「看上主的俾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38)其後,瑪利亞去見依撒伯爾時,依撒伯爾讚譽瑪利亞是蒙受祝福的女人(路一,39);迦納婚宴變水為酒時,瑪利亞對耶穌的聽命(若二,1-6);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讓這婦人認出了他是默西亞,信從他並且主動地向撒瑪利亞人宣揚默西亞的偉大。同樣在若望福音中,耶穌與一位犯奸淫婦女的談話。他對這婦女顯示了慈悲,並鼓勵她不再犯罪。(若七,10-11)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際,與婦女的對話也十分深刻,在若望福音的描述中,耶穌在被釘之前,身旁環繞著她的母親瑪利亞、她母親的姊妹,以及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與瑪利亞馬達勒納。他首先對著他的母親說:「女人,看你的兒子」,同時也對門徒若望說:「看你的母親」。耶穌透過這段對話把瑪利亞交付給了他的門徒,交付給了世界。他死而復活之後,他也把自己顯示給瑪利亞,說道:「女人,你哭甚麼,你找甚麼?」瑪利亞看不出與她說話的正是耶穌,而請求他告訴她把耶穌放在哪裡了,因為她「要取他回來」。耶穌顯示了他的身分,瑪利亞瑪達勒納就告訴了門徒自己見了主,並報告耶穌對他所說的話。(若二十,15-18)

從《舊約》到《新約》可以見到女性不同的交談模式。《舊約》中的女性與天主的交談基本上保持著較大的距離。她們或哀求天主的援助,或者在天主的援助之下,成為救助民族的人。在《新約》,與女性的對話較為強調她們與耶穌以及其他人內心的互動,她們不必須進行偉大的事業,但需要成為耶穌忠實的門徒並且在靜默中或者是行動中,傳揚信仰。

在聖經中所有與女性的交談呈現出幾種女性應有的特質:「虔信」、「聽命」、「空虛自我」、「行動力」。而同時具備這些所有行動力的重要女性即是聖母瑪利亞。瑪利亞在聖經中與耶穌的交談雖然篇幅不多,但從這些短短的對話中仍能夠看出她由交談中顯現出來的獨特人格特質,這些人格特質逐漸成為一種瑪利亞原型(Marian Archetype):聽命、具信德、服從、孤苦、母性、中介者、給予者、接受者、合作者、更新者、革命者。這些特質塑造了她與其他人的關係,這些關係也以不同的幅度進行開展。瑪利亞所獲得的特殊恩寵讓她具備了多種面貌,她是天主的女兒、耶穌的母親、是新娘、貞女、奉獻者、聖神的化身、孤苦者、是所有女性邁向成聖的典範。

自梵二之後,婦女與教會的關係以及婦女對教會的貢獻是需要特別獲得探究的議題。《教會憲章》的第八章〈論基督及教會奧蹟中的天主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再次重申了瑪利亞的諸多重要特質與職份。她是基督奧蹟中的童貞聖母、她以「至高的合作,使得信友在教會內得以產生」(53)、她是愛德上的典型與最卓越的模範、她是舊約中救主的母親、她是婢女、是教會的典型(63)、她的行為是教會的模範,並且為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指出確切的希望與安慰。(68) 這些對於瑪利亞的描述,基本上是在教會的發展以及聖神的帶領中逐漸開展出來的。不過,在梵二文獻專門論述瑪利亞的章節之外,仍有另一個瑪利亞重要的形象與角色獲得開展,那即是瑪利亞為《宗徒之后》的身份。宗徒之后的意思即是:「聖母在自己充滿耶穌的生活裡,把祂授給別人」。在大公會議文獻中曾經三次提及此身份:「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司鐸要奉聖母瑪利亞為宗徒之后,因為司鐸要如同瑪利亞一樣,在世人的心靈裡生育耶穌),「教會傳教工作法令」(基督信徒應懇切祈求宗徒之后,令自己擁有明確的觀念、勇氣和謙德,把耶穌帶給那些還不認識祂的人),「教友傳教法令」(每個人在自己的環境,使自己做的事都具有基督的意義)。

 

耶穌在十字架上將自己的母親瑪利亞交付給他的門徒、瑪利亞透過她多元豐富的面貌與內涵引領門徒在信仰的道路上追隨基督。瑪利亞的形象在梵二的諸多討論中,保留了既有的典型面貌,同時繼續隨著時代的推演繼續擴展。而隨著時間的變遷,瑪利亞的形象在面對當前的社會,是否依舊能夠保留其原貌?這面貌在面對當前社會,是否受到挑戰?以及她所塑造出來的交談模式是否能夠幫助當前社會所面對的分裂,仍是一個值得後續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