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思與學】消費文化中走一條「厄逆之路」

E-mail 列印

消費文化中走一條「厄逆之路」

蘇嫈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身處在「消費文化」的時代,很容易讓人墜入自以為是追求自由選擇的迷思,許平和在《一個退休教授的公開信》一書清楚說明何謂消費文化:「消費主義,本來是經濟學的理論,主張經濟要繁榮,就要鼓勵消費,人民消費額越高,經濟就越活絡,就能創造更多的商機,更多的就業機會,人民的經濟生活就會更好。不管這個經濟理論是對是錯,事實上,我們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就是走消費主義的路子。……『文化的消費主義』,也就是在『經濟的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所產生的『消費文化』,以及『消費文化』對『人追求快樂的天賦人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刺激消費,天天利用無孔不入的傳媒廣告,散播消費文化,主導消費產品,將消費者貶低為一個痛苦的消費奴隸,失去人性尊嚴。」(請見許平和著:《一個退休教授的公開信》,臺南市:聞道,2007年9月,頁18-19。)人一旦成為了消費的奴隸,成為了房奴、車奴、卡奴、稅奴……辛苦賺錢為了是消費,消費儼然成為了目的,而非獲得生活幸福的手段,最終,人在消費文化中成為不自由而痛苦的存在。

事實上,老子早在公元前六百年就已提出警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十二章》)「消費文化」造成人的慾望無限上綱,生活不斷陷入為滿足物慾而疲於奔命的惡性循環中。因為壓力增加、資源匱乏的焦慮使人常常覺得被困住了,伴隨著對生命未來的無望感與當下的無助感,很容易產生自殺意念或走上滅絕生命之路。這是社會近年來層出不窮,出現許多令人痛徹心扉,自殺/自傷/殺人/傷人事件的主因之一。

耶穌說:「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聖經‧瑪竇福音20:15‧僱工的比喻》)說明了生活的真諦,卽是「厄逆之路」(via negativa)。所謂「厄逆之路」,反映出返歸之路「簡約即豐饒」(less is more)的特質。(請見凱思林.辛(Kathleen Dowling Singh, Ph.D.)著,彭榮邦、廖婉如譯:《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臺北市:心靈工坊,2010年10月,頁159。)事實上,天主不會虧負任何一個人,祂跟我們議定了一個「德納」,至始至終都會信守承諾,供給我們日常之所需,人既然什麼都不缺,就應該節制不浪費。

在消費文化中,教友如何走一條「厄逆之路」作福傳工作,建議有三個方向:一是「夠了就好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nough),在物質生活上有節制;一是「了了分明」(Mindfulness),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專注當下,活出福音的樣貌;一是「虛己忍辱」,就是「真福八端」的生活,許平和指出剛好和世俗「福祿壽禧」的價值觀相反。(請見許平和著:《信仰問答信箱》,臺南市:聞道,2012年3月,頁94。)此外,學習耶穌「肯」成為「他承受我們的脆弱,擔荷了我們的疾病。」(《聖經‧瑪竇福音8:17‧在伯多祿家中治好病人》)的見證人。耶穌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聖經‧路加福音5:31‧召肋未並與稅吏同席》)作為天主的子女,應不吝伸出援手,隨時幫助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