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最新消息 第三十期 【思與學】超驗的意念

【思與學】超驗的意念

E-mail 列印

超驗的意念

陳文祥(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雖然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會說也相信「眼見為憑」、「證據在哪裡」這樣的話語,就好像多默對肉身復活的質疑。但正如耶穌同意了這樣「觀看需要」的請求,卻也點出了超越「看到」的必要性及層次感。

「認知等同於看到」的困難在於我們的認知是接續不斷的過程,如果之後的認知依據的是先前的認知,則萬一前面自以為「看到」卻實際不在哪,或者遺漏事物而沒有看到,則我們接下來的認知所依據的就會是不可靠的前提,而使得後來的看到或理解都會是錯誤的。但沒有意外的,這些在我們目常之中都是會發生的,不是嗎?但如果我們還是認為,如果有更好的觀看,就能擁有更好的認知,就好像我們若更有高劃素的照相機或電視機,就能擁有更高的解析度,也就更進一步接近「真實」。問題是,多高的解析度才叫接近真實?如果這樣的論證成立,則二十年拍的照片皆不真實,而二十年後拍的照片會比現在拍的更為真實。那麼結果是,我們現在皆不應該拍照,也不該相信現在所拍的照片。更有甚者,二十年後的照相機會不會有一樣的(劃素不足)問題。

因此,將認知等同於看到,終究會是站不住腳;事實上,即便不在知識論上理解到這一件事,我們也都瞭解到單憑經驗的局限性,我們所需要的還有「瞭解洞察」與「明辨判斷」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想要說的「超驗」能力。簡單來說,超驗意指「超越」,我們提出問題、洞察、將現象以公式化表達,並不僅要再現經驗內容,而代表的正是某種超越;而反省、把握要件的「該當」而形成的判斷,所期待也是超越表象的普遍事實。最後,我們能超越常識與現今的科學,而把握我們理性認知與行事的動態結構,而接著能架構一個形上學與倫理學。最後,人可能探討在形而下的宇宙之外,達到一個超性的創造天主的理解,這或許正是超驗能力的指向。

我們所說的超驗意念並不是以某種想望、玄虛的清談或大而化之的理論為基礎的,因為一個街談巷議、一個酒醉的頭腦、一個賣弄玄虛的教派,一樣可以說出類似的話:「我們可以不斷超越、可以到達到普遍、可以體會神妙」等等。相反的,我們的超驗意念是實實在在從自身的求知經驗出發,從人類智識發展為前提來證明人確擁有超驗的事實與才能:我們是明智的、理性的嗎。我們擁有自由且能夠負責任的?我們不僅能擁有歷史更可以把握未來嗎?我們知道有許多事仍不可確定,但也知道在一定脈絡底下,事情可以有序與合於期待的發展。

從這裡看來,我們有能力「認知」也事實上在「求知」這件事情,實在是我們能夠有所「超越」根源。對這個論點的「認知」,在現代的哲學、神學中實在非常的重要,卻也還沒有被廣泛的注意到,然而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其可惜之處在於,如果我們不分辨於此,我們就可以簡單的將神學與其他學科一刀切開,將形上學與玄談混同,將科學的探究精神打發成器物的應用。

相反的,如果我們理解到人的超驗性源自於人具有「無私且無限的求知欲望」,就會具有二大重要的意義:其一是,人可以一步一步踏實的理解人從「有限」一路向上超越到「無限」為何在理智上是可能的,這是因為一個重要的吊詭就應該可被意識到:「一個有限的人,如何可能問無限的問題?」「人不斷的探問的本質究竟為何?」。如果不是某種「無限性」已經存在於「有限的」人心中,這些如何可能發生?其次是,正由於我們是踏實地從求知欲、常識、科學開始不斷的自我超越,所以輕率的「蒙昧主義」是必須要被反對的,簡單地從有限的人跳到無限的神靈正是這種蒙昧主義的代表,雖然他們外表「看起來」可能一樣,但其實質可謂天差地別。一個蒙昧主義所表現出來的超驗性到最後一定會遇到解釋不通或矛盾的事項,而導致其理論的反轉。

這就是為什麼談人的超驗性必須時時刻刻回到人的求知心這一點上談的理由,因為所有的肯定必須建立在理智的把握與理性的肯定的基礎,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所超越的結果,也就是天主的存在,才具有「真實」的意涵,否則還是會退回到「看到」這樣不堪一擊卻有十分有力的誘惑。吾人認為,也是為什麼當代的形上學或神學必須是知識的形上學或神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