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思與學】耶穌會傳教士錢德明對道家/道教的理解

E-mail 列印

耶穌會傳教士錢德明對道家/道教的理解

黃渼婷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錢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 1718-1793)在他的一封書信中(Extrait d’une Lettre de M. Amiot, Missionnaire, Ecrite de Péking, le 16 Octobre 1781: Su la Secte des Tao-Sée)以不小的篇幅描述他對於道家/道教的理解。 他的描述基本上包含了幾個部份:介紹道家/道教的歷史發展;「道」Tao的意思;陰、陽l’yn-yang與太極Tay-ki的關係;天Tien,上帝Chang-ti與仙Hien;老子的生平,以及長生不老l’immortalité的概念。

錢德明首先在此封書信的開頭即表達了他對於道家/道教的整體看法。他認為老子所帶領的教派,已經敗壞了,其為士人所鄙視。歷經了數個世紀,信奉這學說的人皆是國家的下層人民。錢德明認為這教派在中國出現之後,徹底敗壞了舊有的信仰。他使用了一些概念來形容自己對於老子學說的觀點,如「敗壞」discrédit、「怪異與荒誕的錯誤」absurdes plus grossieres erreurs等概念。此外,錢德明也在他的論述中介紹老子的生平。他如此說明:「老子也被稱為老君以及老聃。他在公元『前640年』生於周朝, 大約位於今日的湖廣Hou-Koang ,當時在周朝的第二十一位君王『周定王』的統治之下。 儘管我們已經在之前的描述中說明在老子之前早已有所謂的道師,不過,我們在歐洲通常認為他是「道」這個教派的創始者。這些之前的道師源自於他們原有的派別,不遵行他們在修道中應遵行的規範,各自獨立。」

錢德明認為老子是道教的始祖,因為老子召集了多信奉「道」的道士,向它們解釋最主要的學說 。他是眾神中的一位,在修行中逐漸得道,並位列仙班,是永生者。錢德明也認為眾人相信這些事蹟,而成為老子的門徒。老子是個超凡的人物這件事就在眾人之間口耳相傳,也在門徒中流傳。他們都相信老子已經完成了人生的幾個過程。老子撰寫了《道德經》,就是用來解釋甚麼叫做「道」。他的門徒也因此認為老子應為此教派之首,這也是後來追隨此教派的人認為老子是(道教/道家)創始人的原因。在老子死後,或者說他消失以後更好(因為沒人知道老子何時過世,也沒有人知道他是否脫離了死亡),這個教派就越來越強大了 。

錢德明也如同其他耶穌會傳教士如未柏應理、魏匡國等人介紹老子與孔子的關係。他說明孔子曾拜訪老子,孔子也因此成了老子的門徒。自漢朝開始至漢明帝,「道」繼續在私人與公開的生活中流傳,直到佛(佛教)征服了帝國與宮廷。道對佛的態度甚至與孔子還來的更加偏激。最後,佛教戰勝了道教,因為人們在佛教中看到一種神,而老子僅是仙,或者只是一位不死者,他無論如何都比一個神(divinté)更低階。

以上是錢德明於其書信中對於老子、道家與道教起源的解釋。

若檢視錢德明對道家與道教的理解,基本上多數研究者會認為他與當時其他耶穌會傳教士類似,無法釐清道家與道教的差異,並且以相當負面的角度看待道家與道教。他的見解基本上並未與他前先時代的傳教士有太大差異,同時也與十九世紀以後對道家/道教的理解大相逕庭。這些傳教士對道家/道教的理解究竟有無價值?若我們檢視早期來華傳教士對於道家/道教的理解與接受,就其文本著述來看,基本上還未進展到「詮釋」的階段。不管是利瑪竇、金尼閣、奇舍爾、衛匡國、柏應理、馬若瑟、或者是錢德明,多數的描述僅止於對於道家/道教的歷史脈絡探詢與所謂「形象」的分析。 真正進入〈道德經〉探究老子哲學思想的著述可以說由雷慕沙才開始。雷慕沙之後一直到十九世紀對於道家思想的探究之著作與翻譯幾乎全數以法文書寫,由法國的漢學家所發展。 其他語言的翻譯也於其後才慢慢出現。例如德國漢學家魏理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在1910年才翻譯了《道德經》,李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則在1891出版了他的譯本。大部分研究道家/道教學說的研究者鮮少取材於十六到十八世紀早期來華傳教士的見解,因為一般研究者認為他們的理解充滿了誤解與錯誤,且無法釐清道家與道教的差異。不過,若以「接受美學」的視角來探究當時傳教士對於道家/道教的理解,仍可歸類出傳教士們對道家/道教的多元領略。若無此階段的嘗試,道家/道教或許根本無法傳遞到西方,在其後獲得重視,並影響了二十世紀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