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十字路口的教育》

E-mail 列印
 《十字路口的教育》
 
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何佳瑞
 
書名:《十字路口的教育(Education at Crossroads)》
作者: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
出版資料: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3
 
  二十世紀重要的天主教哲學家馬里旦在《十字路口的教育》一書中,暢談他對於教育的看法。在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馬里旦提出了一種全然不同的教育見解。他對於回歸教育之本質目的的努力以及洞察,值得我們關注,更為當前教育的困境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本文將簡要介紹書中內容,以供讀者參考。
 
  該書第一章即討論「教育的目的」,此章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討論「人的本性與教育的本性」。馬里旦認為我們的教育任務就在於,「成為我們之所是」(becoming who we are)。沒有比成為一個人(become a man)更為重要或更為困難的事了。所以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塑形一個人(to form a man),去指導一個動態機制(dynamism),透過這機制,人可以將自己形塑為人。在此,他特別指出了關於教育的一些誤解,第一個誤解就是「對目的的忽視」:馬里旦認為,若是手段是為其本身而被完美的發展,達至了某種程度它就會停止去朝向它的目的,手段高過目的,這似乎就是馬里旦對當代教育的主要譴責,這並非說手段是不好的,相反的,他認為它們要比過去的教學法要好的多,但是它們就是太好了,以致於我們失去了對目的的觀照。同時,馬里旦提出了第二個誤解──「關於目的的錯誤觀念」:誤解在於關於目的本性之錯誤的、不完整的觀念,藉此,馬里旦批判了新實證主義論者,批判純粹的人之科學觀念僅僅與可測量與可觀察的材料連結,而不考慮存有與本質。他同時論述了人的位格性(Human personality),人是一個 “person”,他握有自身的智性與意志,他不只是一個物理的存有者,在他自身中有著更高尚的、更豐富的一種存在,透過知識與愛,他有一種精神的超存在,靈魂是一個精神體,這個精神體是人類位格性(Personality)的根。
 
第二部分是有關「教育的目的」,馬里旦提出了「內在自由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Internal Freedom)之概念,他認為一個人的主要熱望就是自由的熱望,自由不是指每個人所具有之選擇的自由意志,而是一種自發的、擴張的、自動的自由,那種我們必須透過不斷努力與掙扎才獲得的東西。所以教育之主要目的就是贏得這種由個體所達至之內部與精神的自由,換句話說,就是他透過知識、智慧、善之意志與愛而獲得之解放。在此,他提出了第三個誤解──「實用主義」的誤解:馬里旦藉此批判了教育中實用主義的過度強調,由於所有的行動與實踐都瞄準了對象,亦即一個決定性的目的,沒有這個目的就會失去生命力與方向,然而生命本身也是為了目的而存在的,就算沒有外部實踐,沈思與自我完善(在此過程中人類的生命才獲得綻放)乃是具有意義的,但這卻逃離了實用主義心態的視界。馬里旦提出的第四個誤解是「社會學主義(Sociologism)」的誤解:他主張,教育的本質不在於讓一個潛在的公民去適應社會生活的條件與互動,而是要形塑一個人,在這個事實上,才去為他成為公民而準備。因此,教育不應當本末倒置。馬里旦提出的第五個誤解是「主智主義」的誤解:他認為,現代的主智主義,放棄了普遍的價值,堅持智性之工作與經驗的功能,它在科學的、技術的專業性中追求教育的最高成就。然而,一個教育的計畫僅僅瞄準於在一個專業領域形塑一個專家,那就會引入一種人類心智與生命的動物化(animalization),馬里旦強調,民主方式的生活要求對所有人之自由的教育,以及要求一種全體社會的人性的發展。既使在工業的成就中,人的自由之獨創性(ingenuity)(它可以透過教育而受到強化,解放了、寬廣了人的心智)是與技術的專業化同等重要的。第六個誤解是有關「意志主義」的誤解:馬里旦指出,意志主義來自於對主智主義的反抗,意志主義潮流對於人類本性內部秩序的翻覆有所貢獻,但它把智性從屬於意志,並且訴諸於非理性的力量,由此而來,教育要不傾向於集中在根據某種國家的模式而被訓練的意志,要不傾向於本性或自然潛能的自由擴張。這些現象皆是來自關於「意志主義」的誤解。
 
第三個部分是「教育的弔詭」,在此,馬里旦提出了教育的第七個誤解──認為「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學習」的誤解。相信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學習的信念,就連希臘的詭辯家們也如此認定,但這卻不是真的。這一部分特別有關於道德的教導。古人所說的明智(prudentia),即在實際例子中的正確鑑別,它是一種在心智中發展出的、由方向正確的意志所支撐之判斷的內在生命能力,是不能用任何學習來取代的。但是學校教育並不因此在道德教育上就失去了功能。馬里旦認為,道德教育還相關於理智的基礎,而這應該要佔據學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理智基礎的發展對於道德教育是至為重要的,它應當與家庭和信仰生活配合,以達至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上述屬於馬里旦教育理念最為核心的部分,隨後他進入了第二章──「教育的動能」。這一章相關於三個部分,以探討教育的手段與機制,包括:第一,教育中作用的動能因素,即學生心智的內在生命力與教師的活動。第二,必須在學生之中去培養的基本傾向。第三,對教師而言之教育的基礎標準。
 
第三章為「人性與自由教育」,在這個部分,馬里旦詳細地討論了他有關人文教育的理念,他擴張了古代「自由藝術」的概念作為他所謂的人文學科,人文學科不再是某種僅限於文學或歷史的學科,它甚至包含了物理和自然科學。馬里旦認為,物理與自然科學必須被視為自由藝術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因為它們相關於一種對於自然現象的數學解讀,物理學與自然科學,若是它們不僅僅是為了實用而被教導,而是為了知識的緣故被教導(相關於認識進路,並且與文明史、科學史有莫大關係),便可給予人一種宇宙的視野、對特定真理的理解,以及一種最謙遜真理之神聖的、不可曲折的客觀性之感受,而這感受在自由教育的心智釋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物理學應當是第一線的自由藝術,甚至或許比數學還要重要。在此,馬里旦還詳細論述了從16歲到19歲的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我們由於篇幅所限,不再詳述。
 
最後一章「今日教育的試煉」,馬里旦說明了他的教育理想。他提出的「自由教育與新的人文主義」,是一種整全人文主義的整全教育。在本章中,他強調,教育有它自身的本質與目的,這本質與目的處理的是人類的形塑、人之內在釋放,無論有什麼附加的負荷,這樣的本質都必須被保存下來。同時,他還廣泛地論及了教育系統與國家的關係,道德教導在今日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教育與公益(commonwealth)的必需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