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羅馬教會聖樂傳統的守護者──悼念巴托魯齊樞機主教

E-mail 列印
 羅馬教會聖樂傳統的守護者──悼念巴托魯齊樞機主教
 
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洪力行
 
  義大利的巴托魯齊樞機主教(Domenico Cardinal Bartolucci, 1917-2013)於2013年11月11日以96歲高齡安息主懷,梵蒂岡於11月13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殯葬彌撒。巴托魯齊樞機是一位堅定地擁護教會傳統的音樂人,創作了許多聖樂作品,曾長期擔任教宗西斯汀教堂歌詠團的指揮(1956-1997),也被視為羅馬教會帕勒斯替那(Pierluigi da Palestrina, c.1525-1594)複音音樂作品的詮釋專家。
 
  說到帕勒斯替那,筆者於2011年5月參加宗座聖樂院(Pontificio Istituto di Musica Sacra)的創院百年紀念研討會時,曾親眼目睹巴托魯齊樞機與瑞士指揮家Diego Fasolis的一次公開衝突。當時Fasolis獲得宗座聖樂院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並在研討會中帶領合唱團示範帕勒斯替那的音樂詮釋,並且說明相關研究在帕勒斯替那詮釋的新發現。當時已經高齡94歲的樞機也在觀眾席中,聞之立刻發言表示,帕勒斯替那的音樂應該要由教會禮儀傳統中學習,特別是對於禮儀經文的詮釋… 只見雙方意見不和,Fasolis幾乎要離席抗議,氣氛極為尷尬。幸好主辦單位及時出面打圓場,使得事情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筆者沒有資格評斷誰是誰非(雙方對於帕勒斯替那詮釋脈絡的認知也不相同),但對於巴托魯齊樞機的敢言以及對於教會傳統的堅持與重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想見,在梵二大公會議期間,巴托魯齊樞機也大力反對廢除在彌撒中僅能使用拉丁文的做法。在一篇訪談中,他表示梵二大公會議之後,禮儀音樂的改變使得教會的禮儀生活變得貧瘠,而且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的理念在實際的執行層次並沒有獲得落實,特別是對於教會聖樂傳統寶藏的重視(112)。他所謂的教會聖樂傳統寶藏,自然就是禮儀憲章中所舉出的額我略歌曲(Gregorian chant),以及由帕勒斯替納為代表人物的複音音樂(Polyphony)聖樂作品。樞機也強調禮儀音樂的重要性,並且認為音樂的角色並不是要娛樂信友,而是應該是真正的禮儀服事。在另一篇訪談中,他更提出了這樣的呼籲:「…你只能用心靈之眼來看音樂,它會進入你的內心。而教會以歌唱學校培育音樂,賦予其規則與語法。音樂是成為藝術的文字靈魂。它絕對能讓你去發掘與接受天主的美好。為了這個理由,現在正是教會必須學習將之恢復的時機。」
 
  我們可以說,巴托魯齊樞機的一生見證了羅馬教會的禮儀聖樂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演變,他也將全部精神與生命,奉獻給了教會音樂的事工。強烈的個人風格以及敢言的個性,或許使世人對他的評價兩極,但是對於聖樂傳統的重視與堅持的態度,則是巴托魯齊樞機為我們留下的最重要榜樣。
  
【相關連結】
 
 
Sacred Music in Crisis: Interview With Former Director of Sistine Chapel Choir
 
 
Clash of Choirs: Pugnacious about Palestrina
 
 
I Had a Dream: The Music of Palestrina and Gregory the Great Had Come Back
 
巴托魯齊樞機作品〈O Sacrum Convivium〉(哦!神聖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