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

  • 增加字體大小
  • 預設字體大小
  • 減少字體大小
首頁

淺談價值

E-mail 列印

淺談價值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陳文祥

我們都知道在當代有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運動,起源於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現象學要求我們回到事物的最初,不帶色彩的客觀的看待事物,他要我們把一些先見、學說放到一邊,唯有如此,我們能真正地客觀地理解事物。這樣的理論從方法論開始,而在歐洲引發熱烈迴響,有一派發展成現象學的嚴密學;而另一派則回到主體最初的感受,成就了存在主義的熱潮。其實,在這個偉大的運動中,還有一位思想家對這兩派發展皆甚有貢獻,這位思想家的名聲僅次於胡塞爾本人,有意思的是,他通過現象學嚴密推論的結果,就是找到天主的時刻與我們共存,這個結論還真是在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為自己所劃的界線之外令人驚奇的「第三條路」。

這個學者就是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謝勒出生在一個不甚富有的家庭,父親本屬於路德教派,因為母親的關係父親改信猶太教,謝勒從小便接受猶太教教育薰陶。1907年起任教於慕尼黑大學,開始受到胡塞爾的影響,在1910年即辭去教職專心著述,在生物學、心理學、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社會學、宗教哲學等等皆有專精的研究,可說是全方位的哲學家,而其倫理學與神學更是其思想精華。

首先,謝勒最大的貢獻就在於發展了「價值」的觀念,他從批判康德的義務論為起點,康德為避免落入相對主義而主張中立只有形式的道德原則,謝勒則認為至少「價值」這個觀念必須是客觀而有實質內容的觀念。價值本身不是相對而是絕對的,我們對一事物的價值觀可能不同,但必須肯定有絕對的價值在,我們能直接地於事物確認其價值,否則美、善、惡等皆沒有成立的依據。縱然在現代中人們的價值觀實在分歧,但謝勒認為如果在一個文化範圍之內,這些分歧的價值觀終究會成熟到交織成一個客觀的價值體系,這說明了價值本身具有絕對性而永遠不可能是相對的。

依此,謝勒把基本價值分為四個等級:首先是感覺的價值,這是說在感官上事物必定有令人愉悅或不愉悅的價值。第二是生命力的價值:生物與動物在生命等級上有其不同的存在價值。第三則是精神的價值:如審美價值、真假對錯的價值及真理本身的價值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宗教上的價值,這是對絕對的對象所產生的價值判斷,又可區分為神聖的價值與非神聖的價值。

在這最高的價值之中,「愛」的性質特別值得關注,他認為只有愛能深刻的把開世界而達到人的最高價值,人如果越能夠去愛,就越會使其生命充滿意義,去越有價值的事物同樣的會使自己變得更有價值,人就是那一個有深刻價值的事物,而神是精神的頂峰,去愛神就是去愛最高的價值。如果人常在追求有價值的事物,則對宗教的情懷就必定是早以存在於人性中的。從歷史現象中,我們很容易看到不論民族、時代或地域,宗教信仰都是生命中的核心問題,因為有限的人其實一直存在著對無限的渴求,而每個人本身最終都要通過直觀的體驗來獲得對神聖存在的肯定。雖然,我們也發現了,謝勒的晚年的宗教立場有點變化,但他描繪人對絕對價值的愛,仍是極為深刻而有道理的。